贵州安顺紫云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夏天,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系和“微光”辅导员工作室,联合成立了“一路生花”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猴场镇,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以紫云的文化底蕴为现实教材,深入挖掘紫云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为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贡献了青春力量。
非遗花开——走进亚鲁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于2009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并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随后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路生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首先走进了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心馆长的生动讲解、深入剖析下,同学们对亚鲁王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在学习了解后,也都惊叹于非遗的魅力和伟大。后同学们深入社区、村寨,与当地群众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亚鲁王文化的认识程度,和其的保护传承现状。正是数不清的非遗传承人终其一生的努力,才让在千年后今天的我们,得以窥探千年前辉煌的一角,同学们被这样的坚持精神所打动,也更坚定了用自己的所长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志。
实践团在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参观学习
实践团成员在社区进行调研
实践团成员进村寨进行调研
产业之花——探访蓝靛技艺,助推乡村振兴
蓝靛类色素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印染工业,蓝靛作为织物染料的应用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拥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蓝靛种植是紫云自治县猴场镇的传统产业,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中克座村示范种植基地种植蓝靛2000亩,在大田坝、小湾、猫场、打啷、打联等村分散种植3000亩。
此次“一路生花”实践团的同学们走进了克座村蓝靛生产示范基地,在当地支书的介绍下,仔细了解了蓝靛作物的生长周期、销售渠道、医用印染用途以及为老百姓带来的实际经济价值。紫云传统技艺《蓝靛制作技艺》也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实践团同学们还一起走进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柴尔坤的蓝靛生产工坊,去了解学习了从生产蓝淀膏、染制布匹、刺绣加工、民族服饰制作的全过程。
成员们走进蓝靛种植基地
成员们学习蓝淀膏生产技艺
实践团走进蓝靛制作非遗工坊
成员们体验民族服饰制作
妙笔生花——画进千村万户,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而墙绘则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路生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来到紫云打联村,挥动着自己的画笔,色彩的碰撞,让平淡质朴的乡村小道焕发着新的活力,实践团的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绘制轮廓,有的负责上色,充分发挥着自身技能,一笔一画地勾勒着充满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的图案,素白的墙面上色彩渐渐丰富了起来,—幅幅色彩浓郁的墙绘作品成为村庄的靓丽风景线。村民们对墙绘作品赞不绝口,这些作品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传递了文化正能量和文明新风,使原本单调的墙面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增长了才干。
实践团成员让墙面焕然一新
实践团成员进行墙绘创作
与小朋友们在墙绘作品前亲切合影
守护花开——画笔天马行空,美育启迪未来
“一路生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还走进了课堂,期待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为乡村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美育体验,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内容涵盖了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同学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同学们还走进了孩子们的家,引导他们收集自然材料,如树叶、石头、树枝等,用于艺术创作。大家大胆想象、用心创造,有的小朋友用植物创造了一个海底世界、有的创造了一个动物王国,每一次的创作,都让我们惊叹,通过美术创作,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情惑表达能力和同理心。结合美术创作,传递正能量和道德观念,如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团结友爱等,培养了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一起进行书法创作
小朋友们分享彼此的书法作品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一起用自然元素作画
小朋友们与他们的作品
此次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进了乡村、走进了田野,开拓了视野,同学们身体力行地践行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展现了工职院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同学们表示,今后将继续发扬青春本色,把专业所学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